山东文艺网> 资讯> 浏览文章资讯
[组图]听非遗讲故事丨石影雕:花岗岩上“绣”芳华
左手抵住黑色石板,右手握住沉沉铜錾,尖端平放在石板上,伴着细密的敲击声,一幅黑白相间的山水画出现在花岗岩上。
“这刻画的是行船划过水面的痕迹。”日前,在河北省沧州市吴桥县,记者见到了正在“作画”的河北省级非遗传承人方士英。她表示,自己从小在运河畔长大,最大梦想就是用自己的手艺,雕刻家乡版“清明上河图”。
方士英在创作大运河题材的石影雕。新华社发(苑立伟摄)
方士英所说的“手艺”,学名石影雕。清代石雕工匠依托传统“针黑白”工艺,将绘画艺术融入其中,石影雕由此而来。2013年,该技艺入选第五批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据介绍,起初石影雕是在青石板上创作,石材表面磨亮后,工匠用钢钎在石板上敲击,根据点的大小、深浅、粗细、疏密等进行构图设计,使画面呈现层次感和立体感。
1987年,16岁的方士英到福建一家石影雕店铺学徒。学艺初成的方士英大胆创新,选用质地坚硬的花岗岩石板。“虽然石板坚硬不好雕琢,但出来的作品更细腻,光泽度好,超出一般石材。”
随着科技的发展,昔日纯手工创作的石影雕作品越来越少,电动、激光等现代工具创作逐渐成为主流。
“我觉得机械创作的作品画面呆板,缺乏层次。击出的点基本按直线或弧线规律排列,缺少灵气。”方士英一直坚持使用钢锥、铜錾等传统工具“作画”。
“最难的是刻画人物,细节处理要把握力度。画面由亮转暗或由暗转亮时,过渡区间的力度完全不同。”方士英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,将摄影光学效果与绘画笔触技法相结合,强化了石影雕的灵动。
“创作中一定要聚精会神,绝不能出错。”方士英说,石影雕创作是“落笔即永恒”,不能擦拭、涂改,错了只能毁掉重来。
2006年,方士英回到家乡吴桥。“京杭大运河从南至北串起多元文化,沿线古镇古村、古塔古寺、街市码头美不胜收。”方士英说,用石影雕记录大运河两岸的生活图景是她多年的梦想。她计划创作《千里运河图》系列作品。
凭借精湛技艺,方士英的作品在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大展中获金奖,她先后被授予“河北省工艺美术大师”“2022年河北大工匠年度人物”荣誉称号。
方士英创作的石影雕作品。新华社发(苑立伟摄)
如今,在政府支持下,方士英成立了非遗传习所,并在石家庄建立传习点。“这门技艺学起来辛苦,没有耐心、恒心很难坚持。只要热爱,一定能乐在其中。”方士英说,希望石影雕技艺能传播得更广。(冯维健)
[ 责编:杨亚楠 ]
下一篇:[组图]中国地质大学(北京):给祖国大地写一封“情书”
注: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,均为原作者的观点。凡本网转载的文章、图片、音频、视频等文件资料,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。

扫码关注
山东文艺网公众号

- 10-20名师颜世举登上央视《墨香》重点
- 03-15何以博士村
- 01-12陌上花开 遇见美好
- 01-12盛世濠江美如画
- 01-12钟表:为时间而设计
- 01-12让博物馆在文明传承与创新上展现
- 01-12让短视频成为向善的文化阵地
- 01-12巩固文化主体性 推动文化强国建
- 01-12以数字化赋能文化建设
- 01-12千年壁画“动起来”